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发布的M7指南“药物中潜在致突变杂质的评估和控制,以限制人类的致癌风险”为制药行业提供了一个框架,用于评估和控制药物产品中杂质的潜在基因毒性风险。该指南采用分层方法,结合体内和体外数据以及毒理学阈值概念,旨在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基因毒性评估的重要性
药物中的杂质,即使含量很低,如果具有基因毒性,也可能通过与DNA相互作用导致基因突变,长期暴露可能增加患癌症的风险。因此,在药物开发和生产过程中,对杂质进行全面的基因毒性评估至关重要。ICH M7指南的实施有助于制药企业系统地识别、评估和控制这些潜在风险,从而保障患者的健康。
分层评估策略
ICH M7指南提倡一种分层评估策略,根据杂质的潜在风险和可用信息逐步进行评估:
·
第一层:计算机毒理学评估 (In Silico)
首先,利用计算机毒理学工具(如QSAR模型和专家规则系统)对杂质的结构进行分析,预测其潜在的基因毒性。如果计算机模型预测杂质可能具有基因毒性,则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实验验证。如果预测结果为阴性,且模型具有足够的预测能力,则可以认为该杂质的基因毒性风险较低。
第二层:体外试验 (In Vitro)
对于计算机预测结果阳性或无法明确判断的杂质,需要进行标准的体外基因毒性试验,如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和体外哺乳动物细胞微核试验或染色体畸变试验。体外试验结果是评估杂质基因毒性的重要依据。
·
第三层:体内试验 (In Vivo)
通常情况下,体外试验结果足以评估杂质的基因毒性。然而,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例如体外试验结果不明确或与临床暴露情况不符时,可能需要进行体内基因毒性试验,如啮齿动物骨髓微核试验或转基因动物致突变试验。体内试验能够更全面地反映杂质在生物体内的潜在基因毒性效应。
·
毒理学关注阈值 (TTC)
ICH M7指南引入了毒理学关注阈值(TTC)的概念。TTC是指在缺乏特定毒理学数据的情况下,基于结构相似化合物的毒理学数据推导出的,认为对人类健康风险可忽略不计的暴露限值。对于结构上与已知致癌物无关且体外试验结果阴性的杂质,如果其暴露量低于特定的TTC值(通常为1.5 μg/天的总日摄入量),则可以认为其基因毒性风险可接受,无需进行进一步的评估或控制。
实践中的考虑与挑战
在实际应用ICH M7指南进行杂质基因毒性评估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 分析方法的灵敏度: 确保分析方法能够准确地识别和定量药物中的杂质。
· 杂质的鉴定与表征: 充分了解杂质的化学结构,以便进行准确的计算机毒理学预测。
· 试验结果的解读: 正确解读体外和体内试验结果,并结合临床暴露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 控制策略的制定: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合理的控制策略,例如优化合成工艺、提高纯化效率等,以降低杂质的含量。
总结
ICH M7指南为制药行业提供了一个科学且实用的框架,用于评估和控制药物中杂质的潜在基因毒性风险。通过采用分层评估策略、合理运用计算机毒理学工具和体外/体内试验,并结合毒理学关注阈值的概念,制药企业可以有效地保障药物产品的质量和患者的用药安全。遵循ICH M7指南的实践,有助于推动全球药品监管的协调一致,促进新药的研发和上市。
上一篇:天然产物标准品制备与纯度测定技术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