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品的停用判定标准及质量管理要求

文章来源:https://www.catorm.com 发布时间:2024-12-24 浏览次数:1

标准品作为药品质量控制的重要参照物质,其质量直接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当标准品出现以下现象时,应当立即停止使用,并采取相应的质量管理措施。

 

一、物理性状变化

外观异常:当标准品出现明显的颜色改变、混浊、沉淀或结晶等异常现象时,表明其物理化学性质可能已发生改变,应立即停止使用。特别是对于溶液状态的标准品,任何可见的混浊或沉淀都可能表明其已不适合继续使用。

 

包装破损:如果标准品的直接包装出现破损、密封不完整或标签脱落等情况,可能导致样品受潮或污染,必须停止使用。包装完整性是确保标准品质量的首要条件。

 

二、化学稳定性问题

效价降低:通过定期检测发现标准品的含量明显降低,超出规定限度时,表明可能发生降解,应立即停用。这种情况常见于易降解的化合物标准品。

 

杂质增加:当检测到标准品中杂质峰面积显著增加,或出现新的杂质峰时,说明样品可能已发生降解或氧化等反应,不应继续使用。

 

三、使用条件偏差

储存条件异常:如果标准品在储存过程中暴露于不符合要求的温度、湿度或光照条件下,即使外观无明显变化,也应评估其是否适合继续使用。例如,需冷藏的标准品发生室温放置等情况。

 

使用期限超期:超过标准品证书规定的有效期,或超过开启后的使用期限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即使外观正常,也不能继续用于质量控制。

 

四、分析性能异常

系统适应性失败:使用标准品进行系统适应性试验时,如重复性、拖尾因子等指标不符合要求,且确认不是仪器系统问题时,应考虑标准品是否发生变质。

 

检测结果异常:当使用标准品获得的检测结果出现明显异常或不合理的波动,且排除了其他影响因素后,应怀疑标准品的质量问题。

 

五、质量管理要求

发现标准品出现上述任何异常情况时,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 立即停止使用该批次标准品,并进行隔离标识。

 

2. 启动偏差调查程序,分析异常原因。

 

3. 评估已完成检验的样品结果可靠性。

 

4. 必要时应重新检验使用该标准品测试的样品。

 

5. 完善标准品管理程序,预防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在日常工作中,应加强标准品的管理:

 

1. 建立标准品使用登记制度,记录使用、储存等信息。

 

2. 定期检查标准品的外观和储存条件。

 

3. 对重要标准品进行定期效价考察。

 

4. 保存标准品的所有相关记录,确保可追溯性。

 

通过严格执行标准品的停用判定标准,结合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可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可靠,保证药品质量控制工作的有效性。



图片3.

标签:
Processed in 0.449272 Second , 41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