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物背景
芦可替尼(又称鲁索利替尼,Ruxolitinib)是一种小分子选择性JAK1/JAK2抑制剂,由美国Incyte公司开发。它通过抑制JAK-STAT信号通路中的关键激酶JAK1和JAK2,调控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的信号转导,从而发挥治疗作用。这一独特的作用机制使其在治疗骨髓增殖性肿瘤(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骨髓纤维化)以及免疫介导的疾病(如特应性皮炎)中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芦可替尼
Ruxolitinib
2009年,Incyte与诺华(Novartis)达成协议,将美国以外市场的商业化权利授予后者(商品名:Jakavi),而Incyte则负责芦可替尼在美国的开发和商业化,商品名为Jakafi。该药于2011年11月首次在美国获批,2023年全球销售额突破43亿美元,跻身重磅药物行列。
在中国市场,磷酸芦可替尼片(商品名:捷恪卫)2017年3月通过优先审评获批上市。2023年4月和2024年6月,磷酸芦可替尼片分别在国内获批新适应症,用于治疗对糖皮质激素或其他系统治疗应答不充分的12岁及以上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急性GVHD)患者和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患者。
目前已获批适应症:
• 乳膏剂:特应性皮炎、手部湿疹、面部非节段性白癜风
• 片剂: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
“
市场表现
凭借出色的临床表现和持续扩展的适应症,芦可替尼的全球销售规模节节攀升。
2024年,诺华财报显示其芦可替尼片剂及乳膏剂型销售额达19.36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15%;Incyte公司芦可替尼产品线(包括片剂及乳膏剂型)贡献29.25-29.75亿美元,同比增长5%-6%。两家公司合计,2024年芦可替尼全球销售额突破49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
在中国市场,自2017年上市以来累计销售额已超30亿元。2023年在公立医疗机构和实体药店终端实现7.58亿元销售额,2024年上半年继续保持约10%的增速,预计全年销售将超过8亿元。
“
研发创新
在产品创新方面,芦可替尼走出了独特的发展路径。除常规的口服片剂外,考虑到JAK抑制剂全身给药的安全性问题,其创新性地开发了外用乳膏剂型。
2022年7月,其乳膏剂型Opzelura获FDA批准用于治疗非节段性白癜风,成为全球首个获批的白癜风局部用药。此前,该剂型已获批用于特应性皮炎的治疗。
Opzelura在2023年实现3.38亿美元销售额,被誉为"最近推出的最好的皮肤病学产品之一"。目前,康哲药业已获得Opzelura在中国大陆、港澳台及东南亚市场的独家开发和商业化权益,并已向中国药监局(NMPA)提交了治疗白癜风的上市申请,该申请已于2024年9月获受理并处于审评阶段。
除已获批的骨髓纤维化、移植物抗宿主病、特应性皮炎和白癜风外,芦可替尼还在积极推进斑秃、银屑病、淋巴瘤等新适应症的研究,进一步扩展其治疗领域。
“
市场前景
随着诺华的芦可替尼化合物专利CN201310058988.2(CN103214483B)将于2026年12月到期,国内企业积极布局仿制药赛道。截至目前,已有15家企业进入该领域,包括成都苑东生物、浙江麒正药业、浙江华海制药、浙江海正药业、成都倍特药业、哈尔滨三联药业、杭州中美华东制药、重庆华邦制药、南京正大天晴制药、南京正科医药等。其中,成都苑东生物已于2024年11月率先获批5mg片剂,成为国内首家仿制药上市企业。
芦可替尼市场前景广阔,但也面临挑战。一方面,凭借其临床疗效,通过拓展适应症、开发新剂型和探索联合疗法,芦可替尼的市场空间有望持续扩大,尤其在新兴市场具有巨大的渗透潜力。
另一方面,随着专利到期,仿制药的上市以及国内药企的集中涌入将加剧市场竞争,带来价格压力。然而,国内改良型新药和仿制药市场的成熟将吸引更多企业加入,这种良性竞争既能促进芦可替尼在国内的普及,也能让更多患者获得可负担的治疗方案。
芦可替尼对照品
随着免疫系统疾病患者基数增长、诊疗水平提升以及医保覆盖面扩大,芦可替尼的应用空间将持续释放。同时,研发创新也在不断推进。为了支持医药企业的研发和质量控制,CATO可提供芦可替尼(Ruxolitinib)杂质对照品,助力各研发机构开展仿制药研究和质量控制工作。
下一篇:标准品纯度分析中的杂质溯源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