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杂质检测方法

如何进行药物杂质研究

在《化学药物杂质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中,指出:任何影响药物纯度的物质统称为杂质。

药物杂质往往会影响药物主成分的药用效果,甚至于产生毒副作用。大名鼎鼎的基因毒性杂质,便是药物杂质的其中一种,长期服用含有超剂量基因毒性杂质药物的患者,具有很大的患癌风险。因此,药物杂质研究是药物质量研究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随着国家对一致性评价工作的开展和推进,药物杂质研究已成为CFDA药品评审重要的一项指标、要求和技术门槛。

       光谱检验方式

光谱检验方法是利用药品主成分和药物杂质之间的光学性质差异而进行检测的方法,光谱法可以借助有关的参数对药物杂质进行检测。主要的光谱检验方法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核磁共振质谱法和热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各有特点。

紫外分光光度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操作相对简单,重现性好,操作仪器也得到了很好地普及。

红外分光光度法主要用在检查药物的有效性上,非常适用于某些多晶型药物的杂质检测譬如能将甲苯咪唑中的A晶型检测出来。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一种灵敏度很高的测定方法,广泛用于微量金属元素的分析,最重要是检查药物中的金属杂质在检查特殊杂质结构的过程中则采用核磁共振谱方式。

热分析法广泛应用于药物的多晶型、物相转化、结晶水,结晶溶剂、纯度、热稳定性,以及基于相容性的固体分散系统、脂质体、药物辅料相互作用(预测药物与赋形剂间的可配伍性)等的研究。

       色谱检验方式

色谱检测方式主要是将药物主成分及药物杂质之间的色谱关系进行比较,将其中所含的特殊杂质成分检查出来。色谱检验方式主要包括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气象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及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纸色谱法通常用于极性较大的药物或放射性药物的检查。该法展开时间长、斑点较为扩散、不能用强酸等腐蚀性显色剂。

薄层色谱法主要是用于检查双氢青蒿素中所含有的药物杂质,这种检测方式操作相对简单,应用也比较便捷,其不需要借助特别昂贵的仪器设备。例如:采用薄层扫描方式检查光谱消毒杀菌剂中的氯苯胺。分离效果高、快速、便捷是主要的特点,可以作为高效液相色谱的辅助检查方式,进行无紫外吸收。

气相色谱法是采用气体为流动相(载气)流经装有填充剂的色谱柱,进行分离测定的色谱方法。物质或其衍生物气化后,被载气带入色谱柱进行分离,各组分先后进入检测器,用数据处理系统记录色谱信号。利用气相色谱方式可以检查盐酸美金刚胺中的特殊杂质。因为气相色谱方式主要需要样品气化,这种检测方式受到挥发性的限制,主要检查挥发性杂质或者药物生产时所具有的有害有机溶剂残留总量,其中主要包括苯、二氯甲烷、二氧六环以及甲苯等物质。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药物杂质检查的主要方式,分离效能高、专属性强和检测灵敏,适用于有机杂质,但更多地用于含量测定。按照药物以及特殊杂质的性质差异性进行划分,高效液相色谱法可以划分为几种类型。其主要包括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正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离子抑制高效液相色谱法。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检查硫酸新霉素中的药物杂质,离子抑制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检测唬乙红霉素中的药物杂质。除此之外,在药物对映体的拆分中还可以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又被称为手性色谱法。由于手性药物的药物作用、毒副作用以及分子立体结构形状之间具有较大的联系性,所以还需要检查映体的纯度,确保药物的作用,从而降低毒副作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还能提供痕量水平测定过程中所需要的灵敏度,能将特殊杂质的总量检测出来,同时还能将一些特殊杂质的含量检测出来。这种检测方式是用于药物杂质检测的主要方式。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被广泛用于天然物、药物、表面活性剂等物质的药物杂质分析中采用超临界流体SF作为流动相,具有检测方式和固定相种类多样的特点,较好地弥补了高效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的不足。


药物杂质检测方法相关内容